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深圳中小学校服被指重新招标为涨价

来源网址:http://www.dghwsj.com/

  晶报首席记者 马骥远 记者 邓媛 孙妍/文 温文锋/图  标榜“微利”的深圳中小学生校服突然大幅涨价,引来了许多学生家长的不满和投诉。昨天一天,本报民生热线就接到数以百计家长的投诉电话,其中不乏对校服供应“生态圈”和重新招标过程的知情者。

  一位知情人昨天来到本报,报料称,由于缺乏监管,生产厂商在校服材料等方面屡屡做文章,以致校服出现质量变差等问题。“重新招标,就是为了提价,招标后的做法已经作了证明。”该知情者说。

  “中标企业多找外包”

  这两天本报接到大量家长投诉校服的各种质量问题。知情人称,这并不奇怪,因为中标厂家大都将校服的加工外包出去,有些厂商一个款式还包给了好几个厂,这其中就不乏一些资质不够全的企业。

  他告诉记者,校服本身对设计环节和生产工艺的要求不高,但不少外包工厂本身资质可能就不完善,所以校服制作出来出现质量问题也是难免。

  款式统一面料参差

  该知情人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深圳首次公开招标校服企业,5家校服厂商中标,“其实在那次招标过后的一两年内,深圳学生校服的质量还是不错的,但现在只是外表一样,但不同厂家的用料不一样,非常混乱。”

  据他透露,教育部门当初规定要求校服中的礼服、衬衣面料须具备“CVC”(英文缩写,意为以棉为主的混纺织物,混纺比中棉高于50%)标准,当时深圳面料厂商的价格在行业内略高,约为5.5元/米。

  知情人说:“大概从2003年之后,校服厂商为降低成本,都转从外地采购同样有‘CVC’标准的面料,每米价格要少0.8元左右。但异地采购的面料无论是厚度、密度还是色度上多大幅缩水,较深圳的面料差了不少。”

  知情人士说,“薄就不说了,颜色也是暗黄色,贴身穿着会很不舒适,根本达不到真正的‘CVC’高标准,如果有旧的校服和现在的比对,可以清楚看到差距,这些服装可是孩子们每天都穿在身上的。”

  纯棉加大量涤纶谋利

  知情人还向记者透露,深圳的校服开始很多是纯棉的,但现在越来越差。2005~2006年,当时市场棉花涨价,5家校服厂商还曾联合推出77元/套的校服,材质全是涤纶。“当时88元的校服降价11元销售,表面上是厂商在亏本经营,但实际上调价后,厂商们反而赚得更多。”据该爆料人说:“当时市教育局应该知道此事”。

  从此之后,纯棉学生校服就很少了,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校服。他向记者分析说,比如有一种运动服材质“涤盖棉”,其中的涤纶成分甚至超过了70%,棉质不足30%。

  更有不良厂商将男生冬礼服面料以次充好,通常正常采购价格为18元/米,可如果购入那种便宜的染色布料,就只要8元/米。用厂商的话说,不像食品那样“吃了会死人”,穿在身上基本上短期不会有问题,所以也不会被学生或家长轻易发现质量问题。

  即使是面对质监部门的抽检也照样能做到无从挑剔。“厂商一般会接到抽检通知,这时他们就会赶做几套样板应对,结果当然是100%合格。”

  “涨价前利润就有五成”

  “别以为涨价真的是因为成本上涨厂家顶不住了,其实涨价前每套衣服就赚不少,多的有一半是利润。”他拿了一份详细的材料清单账本给记者看:一套小学生夏运服的人工为7.5元,布料成本为18~19元,整件衣服成本不超过28元,可是这次涨价之前,它的售价就达47元,厂商利润就能达到19元/套。而涨价后现售价53元,也就是说,一套小学生夏运服利润就能达到25元。

  再比如中学生的冬装礼服,原售价为170元,可是根据人工加布料成本,毛本不过80元,这也就意味着一套礼服就可以赚90元,更别说涨价后185元的售价,一半以上的售价是利润。

  “销得越多,涨幅越大”

  “这次的校服涨价是有‘讲究’的。”知情人告诉记者,深圳夏季长,冬季短,所以学生的夏装销量比较大,这次调价后,像中学生冬季礼服这种学生较少穿的款式,表面看是涨价20元,可其涨幅不到10%,但像小学生穿得较多的夏服,表面看起来是涨了8元,可涨幅却达到了15%。如果质量不过关,家长更换校服的频率更快,那么这些校服厂商就等于是“坐着收钱”。

  昨天,针对知情人反映的情况,本报记者希望进一步与中标的校服生产企业核实,但遗憾的是,没有校服生产企业愿意就校服生产成本、材料、外包、质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说明情况。

  回应

  市教育局避谈涨价

  就此次校服涨价的成本核算问题,本报记者曾向市教育局咨询,希望教育部门提供核算材料,但一直未等到回应。

  在本报发出采访函一周后,市教育局昨晚发来一份“回应”。本报记者发现,这份“回应”就是11月4日发布在教育局网站上的《深圳市中小学校学生装价格调整》内容,依然声称市教育局坚持了“质优价廉、保本微利的原则下,惠及广大学生及其家庭。”而对于本报提出的其他一系列与涨价有关的问题,都避而不答。

  成本80元,售价165元

  服装业内人士向本报爆料,揭秘制衣成本,质疑深圳校服生产企业存在更大的利润空间

  晶报记者 马骥远 邓媛 孙姸  校服价格上涨了,面料反倒不如以前好了,质量也比过去下降了。这是昨天大量学生家长给本报的民生热线打来电话反映的问题。按常理,校服生产企业以成本上升为理由要求涨价,质量至少也应该与以前持平,断无不升反降之理。

  深圳服装面料经销商梁先生和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此前本报采访的服装厂家提供的生产成本,比实际情况明显偏高很多,如果市教育局和中标厂家不如实公布成本清单,校服利润的“灰色地带”难以估量。

  棉花价格

  早已步入下行通道

  “收获棉花,加工成棉纱,织布、染色、裁衣,这是棉质服装生产基本的程序”,梁先生说,至少从厂家宣称的来看,深圳校服面料以棉质为主,因此,棉花的价格是构成是深圳校服成本最基本的要素。

  根据梁先生的提示,记者打开了郑州期货交易所网站上公布的棉花期货价格,昨天下午的行情显示:郑棉201,19895元/吨;郑棉203,20090元/吨;郑棉205,20120元/吨;郑棉207,20180元/吨;郑棉209,20330元/吨;郑棉211,20545元/吨。(记者注:郑棉,指郑州棉花交易市场,201—211指不同种类规格的棉花)。

  “棉花价格的涨跌与国际市场有着很大关系,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大幅度上涨,今年年初达到顶峰,然后很快回落,目前已经基本上回落到去年上半年的水平”,梁先生说。记者从郑州期货交易市场网站上下载的“月度市场报告”中关于棉花价格的曲线图印证了梁先生的说法,图表显示,去年10月初,郑州期货市场棉花均价为2.2万元/吨,此后急剧上涨,到去年11月中旬就突破3.2万元/吨;之后掉头回落,到11月底降至2.5万元/吨;然后再次暴涨,到今年2月底,涨到最高峰,接近3.4万元/吨;然后再次下降,到今年10月底,回落到2万元/吨以下。

  “这个曲线图表明,自从今年2月以来,棉花的价格一直在往下走,现在基本上已经降到去年上半年涨价之前的水平”,梁先生说,这个事实证明,棉纱等深圳校服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并没有太大的涨价动力。“何况实际上很多校服含棉量已经缩水很多。”

  一句话,利润,企业生产销售产品是为了利润,一般的企业利润是透明的,校服则不同,不透明的招标制度让它的利润难以捉摸。”

  ——深圳服装面料经销商梁先生说

  □算账

  棉纱10多万元/吨

  还是3万元/吨?

  既然棉花在期货市场上的价格不到2万元/吨,作为校服厂家最大宗原材料、由棉花加工而成的棉纱,价格会有多贵呢?记者此前采访的部分厂家和业内人士表示,棉纱价格去年底今年初上涨到14万元/吨,目前虽有回落,也有10多万元/吨。对此,长期从事服装面料交易的梁先生表示,棉纱受棉花影响,去年下半年也大幅度涨价,今年初,最高涨到5万元/吨左右,随后逐渐回落,“目前,最优质的棉纱,价格不过3万多吨”,梁先生说,普通的棉纱价格更低。

  记者在阿里巴巴、全球纺织网等电子商务网站查阅了棉纱价格,果然印证了梁先生的说法:东莞某公司批发的“有色棉纱、32支纯棉纱”,标价3.28万元/吨,这是记者昨天下午发现的最高的棉纱价格;同一公司批发的“有色棉纱”、“纯棉纱”,标价为2.9万元/吨;另一个公司提供的“电清无结无三丝21S纯棉纱”,标价2.3万元/吨;很多企业推出在网上叫卖的棉纱,价格低于2万元/吨的不在少数。

  “就算棉纱是3万元/吨,那就等于30元/公斤,一件衣服的重量,最多也不超过半斤(250克),这样算下来,就算是一件纯棉的校服,棉纱成本价格不过7.5元”,梁先生说,除棉纱之外,染色也是校服成本的重要一环,“深圳校服主要是蓝色染料,非常简单,目前基本上市8000至9000元/吨,不会达到有些厂家说的1万元/吨以上”。

  校服涨价后质量更差?

  众家长质疑校服质量无监管

  昨天,本报83525252民生热线成了“校服热线”,数以百计的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表达对校服问题的关注,其中大多数读者表示,校服涨价之后,质量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变得更差了,家长们纷纷质疑校服质量监管缺位。

  洗几次颜色就掉

  市民林先生的两个孩子在布吉就读中学,可本来就是做服装面料生意的林先生对于校服的材质非常不满。他告诉记者,孩子固定在布吉中学附近的校服售卖点买校服。经常买回来的秋装运动服,洗一两次颜色就掉得很厉害,根本不像是件刚买不久的新校服。他还向记者抱怨,衣服颜色暗沉,孩子穿起来没精神,特别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这是作为家长所不愿意见到的。

  他还向记者表示,自己从事布料生意多年,从孩子校服的材质就能看出其“色牢度”不够,听说此前多次深圳校服抽检都过关,如今他怀疑教育部门这项抽检是否掺水。

  从纯棉变混棉

  胡女士的小儿子在罗湖区就读初一,十年来校服材质的变化她非常清楚。大儿子2002年读初中时,秋装运动服的面料是纯棉的,且非常厚实,御寒效果很好。尤其是礼服里的衬衣面料也非常棒,穿着舒服,还不用熨烫就很挺括有型。今年小儿子刚升入初中,入学购置的新校服质量让她大跌眼镜。“拿到手里的秋装好薄,还不是纯棉的,孩子觉得不舒服常常不穿。衬衣面料更别说了,薄不说还没型,每星期一我还帮他熨一下。”

  胡女士称,校服本来就该体现学生精神风貌,同时也要起到保暖御寒的功效,如今质量这样明显下跌,真不知道有多少人从中谋利,她期望这次的校服涨价能换回9年前的校服质量。

  新校服竟有破洞

  刘女士有3个孩子,分别就读于一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每年我都要在校服上花费大量的钱,但感觉花得不值!”“11月初,我给孩子买校服,刚付完钱我打开校服检查的时候发现,上衣上居然有个破洞,幸好当时我没走出校服专卖店的门,立即就更换了一件。”刘女士说,以前,她曾在校服专卖店给孩子买鞋,结果鞋上的胶水没粘牢,鞋底和鞋帮之间张着大嘴,第二天拿去更换时,专卖店的售货员让其出具购买单据,否则不予退换。

  “更让人气恼的是,校服涨价后,质量反而更不如前了。”刘女士说,孩子的校服上虽然写了百分百全棉,但稍有经验的人一摸就知道,肯定还含有其他材料,如涤纶。而且校服不透气,孩子稍微一出汗衣服就湿透了。

  校服擦伤“鸡鸡”

  校服涨价后,校服的质量也成了深圳市民的热门话题。上周末,深圳新闻网“我说深圳事”栏目,一位网名为“520159908”的网友发帖称,孩子穿校服的秋装礼服裤子,没有穿内裤,结果孩子的“小鸡鸡”与裤子摩擦后肿了起来,导致感染化脓;网友“徐清风”回帖说,“我儿子读初中,买了两条校服裤子,结果开学两个月后,裤裆全部裂口了,当初买的还是贵的那一种”。

  □质疑

  招标公告为何匆忙发布

  中标厂商难道早已内定

  既然棉纱等原材料价格如此“雾里看花”,那么校服的核定成本就更加“云里雾里”了。昨天下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晶报记者提供了一份由市政府采购中心内部印发的《招标文件信息·深圳市中小学学生装定点生产供应资格招标项目》(以下简称《信息》),其中包括“学生装含税成本表”,“以我多年从事服装生产的经验,这里面列出的‘含税成本’水分很大!”这位知情人士说。

  厂家不惜亏本经营?

  记者发现,《信息》中列出的部分品种校服的含税成本,高于目前的售价。如中学生冬装男女运动服(健康布),现售价103元,而核定含税成本达到106元;秋冬装女制服,现在售价185元,而《信息》列出的含税成本达到206元。难道生产厂家为了学生的利益,不惜亏本经营?“当然不会,这就像买东西砍价,先喊出很高的价钱,再往下降一点点,好像他已经让步了”,这位知情人士说,以他的经验,中学制服冬装男女运动服,成本大约只要66元,比《信息》列出的低40元;秋冬装女制服,实际成本只要110元,比《信息》中的数据低96元。

  招标公告近五一挂上网

  对于招标公告的发放时间,该知情人也表示疑惑。“我记得招标公告是4月29日才挂到市政府采购中心网站上,而且按照公告要求,4月29日至5月19日9时30分前须报名投标。5月20日9时30分前,参与投标的厂商就必须提供服装版样及龙华检测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等投标文件,上传到‘深圳市政府采购网’。”该知情人说,而且,按照招标公告,投标人有疑问的,需在5月4日18时前登录“深圳市政府采购网”,逾期不予受理。“在这个时间挂公告,有打时间差的嫌疑,快到五一节了,有3天的公休假时间,很多厂商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个公告,等注意到的时候要准备投标材料已经迟了。”

  该知情人说,按正常程序来说,光检测就要一个礼拜的时间,还要每套校服制作5套版样,全部下来是30多套版样,而且全部要送检,1个多月的时间都有点吃紧,但有一些厂家却在5月15日就提交了投标书,“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了市教育局要招标的消息,动作怎么可能这么迅速?”

  中标厂商或早已内定

  据该知情人透露,招标公告发布后,市政府采购中心一直没有定标,直到5月29日,确定共有17家企业参与投标(包含目前的9家中标企业),当时已经确定只有9个名额可入围学生装定点生产供应企业,3家学生装备选生产供应企业。对此,市政府采购中心曾向市教育局推荐一些得分高、生产规模大的企业,但均被市教育局拒绝,坚持选择现在的9家企业为中标企业。

  该知情人还透露,“在投标过程中,企业之间会互相打听结果,原来的5家企业除1家表示担忧外,其余几家均表现得胸有成竹,最终结果与企业最初预计的一样,这是否有内定的嫌疑?”该知情人士质疑说,“按照要求,中标企业有淘汰机制,但过了10年了,有哪家企业被淘汰了?”

  此外,知情人更透露道,“设计整本投标书的专家就来自于其中的这5家企业,他们与教育局联合起来,制定了该本投标书中的要求,可以说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有些条款显然对其他的企业不公平。

分享到: